研究生院

新闻资讯

历史文化学院开展系列讲座

发布人:发布日期:2021-03-30浏览次数:



(通讯员 王聃)3月27日,历史文化学院邀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李少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朗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义雄教授于203报告厅开展系列讲座。讲座由李育民教授主持,师生积极与会聆听学习。

李少军教授开展题为“关于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主题讲座。讲座中,李少军教授将自身对学术问题的思考溯源,表示自身对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的研究起源有三:一为追溯“八一三”事变后长江中下游成为中日主战场之一的历史根源;二为从区城视角深化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三为存在大量新史料可资利用。李少军教授以独特的区域视角对近代长江流域中日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在讲述中对长江流域在近代中日关系中占据重要的经济贸易、航运扩展、海军建设、思想文化交流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叙述,有例有据、鞭辟入里。

王建朗教授开展题为“抗战时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演变”主题讲座。讲座中,王建朗教授以“审时度势,最终确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战略”“借助外力,抑制反共摩擦与推动民主进程”“打开大门,欢迎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三个主题对近代中共抗战外交政策变化、近代中美、中苏等国关系变化等问题进行梳理。在讲述过程中,王建朗教授以史料为支撑,以时间为脉络,通过大事记的形式客观明晰地向师生展示了中共中央在外交工作中政策选择的社会历史背景原因。

吴义雄教授开展题为“时势、观念与历史论述:‘中国近代史’如何形成”主题讲座。他通过多年的历史研究发现,中西方对近代史的叙述思路有所不同,由此引发对这种差异与冲突的思考。历史的连续性与历史叙述的“分期”与较为久远的历史不同,“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知识,在其兴起之初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史”。对“中国近代史”相关问题的论述无疑是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的。最先论述其意义和影响的是当时推动了一系列事变的西方人,特别是来华西方人士。在讲座中,吴教授对如何与中西关系的时势相关联,决定其论述方式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有哪些,其内在逻辑如何展开等主要观点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

此次系列讲座对在场师生具有较强启发性。在提问环节,师生将自身存疑与各位教授积极交流,教授们悉心回复,与会师生均收获颇丰。

 

主讲人简介:

  李少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982年2月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4年12月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1年12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从1984年12月起任教于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1995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6年和2017年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做访问研究。著有《鸦片战争史》、《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近代中日论集》等专著,参与撰写的《鸦片战争史》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还有《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6卷)等几种译著出版,其中《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获湖北省第11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近年来主要从事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研究,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12年至1937年间日本驻华使领商务报告整理与研究”。

王建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及秘书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著有《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中国抗日战争史》之《战时外交》卷等,共同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等著作。

吴义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个人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史,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包括《在宗教与世俗之间-——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在华英文报刊与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大变局下的文化相遇——晚清中西交流史论》等论著。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学术、教学奖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8),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

 

上一条:三月学雷锋,敬老在行动

下一条: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文教授莅临商学院

关闭